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Why, What, and How

ZHOU Ke, QIAO Shilei, WU Anyue

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 2025, Vol. 37 ›› Issue (1) : 25-37.

PDF(1369 KB)
PDF(1369 KB)
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 2025, Vol. 37 ›› Issue (1) : 25-37. DOI: 10.14036/j.cnki.cn11-4513.2025.01.003
Constructing China's Independent Sports Science Knowledge Syste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Why, What, and How

  • ZHOU Ke, QIAO Shilei, WU Anyue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for school P.E. is an inevitable response to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 China.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major systems of disciplines, academic, and discourse, the value and implications of building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for school P.E. in China have been elucidated.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for school P.E. in China from value theory,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stance of focus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school P.E. practice; Responding to practic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E.; The unique path of deepening the inclusive growth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In the fu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for school P.E. in China should focus on the people-centered values and strengthen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of theoretical ideas in school P.E.; Promote the excellen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ideology of China and enhance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school P.E. practice and consolidate the local supply of knowledge system; Drawing on global experience and promoting open and mutual learning of school P. E. knowledge content.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 independent / knowledge system / system construction

Cite this article

Download Citations
ZHOU Ke, QIAO Shilei, WU Anyu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Why, What, and How[J]. 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2025, 37(1): 25-37 https://doi.org/10.14036/j.cnki.cn11-4513.2025.01.003

References

[1] 新华社. 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EB/OL]. (2016-05-18)[2024-12-3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2]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1).
[3] 姜哲, 黄汉升. 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多维转向: 逻辑基础、研究范式与价值旨归[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8(8):1-8, 25.
[4] 姜哲, 黄汉升. 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多维镜鉴、 现实审视与探行方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3, 46(9):1-14.
[5] 鲁长芬, 韩贝宁, 罗小兵. 标识性概念与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J]. 体育科学, 2024, 44(8):22-32.
[6] 黄汉升. 论体育学期刊与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1(4):421-429.
[7] 毛振明, 彭小伟, 胡庆山. 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国情、路径、课题与发展[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8(3): 1-9, 33.
[8] 黄新华. 建构中国公共政策自主知识体系:概念、理论与方法[J]. 行政论坛, 2024, 31(3):51-57.
[9] 王学典. 中国知识体系建构:从 “特色”到 “自主”[J].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2(2):11-12.
[10] 刘曙光.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自觉[J].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3, 60(5):5-17.
[11] 曹顺庆, 刘诗诗. 文明互鉴: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意识[J]. 社会科学研究, 2024(2):25-31.
[12] 郝文武. 以教育思想创新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4, 23(1):1-9.
[13] 王琪, 李经展, 柴宏琴, 等. 新时代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概念遴选、现实审视与遵循理路[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8(8):9-18.
[14] 张传昌, 黄汉升. 中国体育学核心学科:概念辨析、识别遴选、特征归纳与建设方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4, 47(9):25-38.
[15] 徐勇, 任路.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学术与话语—— 以政治学恢复重建历程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2): 165-182.
[16] 舒跃育, 王雪婵, 郑剑虹, 等. 作为分支学科的心理传记学: 当前困境与应对[J]. 心理科学, 2021, 44(3):761-767.
[17] 杨雅晰, 郭庆, 关清文, 等. 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逻辑探赜、时代审思与行动进路[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4):30-36, 50.
[18] 王晓微. 成就·经验·反思·构建:中国体育学若干重要议题探骊——黄汉升教授学术访谈[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 44(12):1-23.
[19] 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71-72.
[20] 习近平. 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N]. 人民日报, 2017-08-28(1).
[21] 季爱民, 曾乾宇. 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及路径指向[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 (18):8-11.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2-09-14)[2024-12-31]. http://wap.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
[2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22:4.
[24] 齐大路, 王嵘, 鄢行辉, 等. 学校体育落实 “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路径研究[J]. 体育学研究, 2022, 36(3):60-70.
[25] 胡庆山, 张恒波, 毛振明, 等. 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 “一个都不能少”的学校体育发展之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8(11):1-10.
[26] 周珂, 乔石磊. 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的现状与优化——基于1987—2021《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分析[J]. 体育学刊, 2022, 29(1):76-83.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8] 彭小伟, 王蓓, 毛振明. “人口规模巨大”的学校体育现代化:内涵意蕴、优势挑战及推进策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8(11):11-17.
[29] 周珂, 乔石磊, 周艳丽. 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理论适切和教学方略——基于课程层次理论的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3, 57(8):77-83.
[30] 周珂, 乔石磊, 周艳丽, 等. 大单元视阈下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的经验汲取与应用策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8(5):81-88.
[31] 舒也. 本体论的价值之维[J]. 浙江社会科学, 2006(3): 125-132.
[32] 邵天逸. 学校体育 “健康第一”思想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思[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 38(3):296-302.
[33] 周生旺, 程传银. 具身化体育教学:落实体育课程标准的实践视角[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 37(5):504-510.
[34] 吴舟航, 张震. 体育教学中的弱具身与强具身及其相互促进作用阐析[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 35(6):663-672.
[35] LOGAN S W, ROSS S M, CHEE K, et al.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erminology[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8, 36(7):781-796.
[36] 汪晓赞, 陶小娟, 仲佳镕, 等. KDL 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的开发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0, 43(5):39-49.
[37] 徐勤萍, 汪晓赞, ULRICH D A, 等. 3~10 岁儿童基本运动_技能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30-37.
[38] ROBINSON L E, PALMER K K, BUB K L. Effect of the children’s health activity motor program onmotor skills and self-regulation in head start pre-schoolers: An efficacy trial[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16, 4(2):173.
[39]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 [2024-12-31].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
[40] 马瑞, 沈建华, 王改芳. 美国 “幼小衔接”动作技能学习对我国学前运动教育的启示[J]. 体育学刊, 2020, 27(4): 121-126.
[41] 陶小娟, 汪晓赞, JACQUELINE D G, 等. 3~6 岁儿童早期运动游戏干预课程设计研究——基于 SKIP 的研究证据[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 44(2):90-104.
[42] 董翠香, 吕慧敏.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关键要点确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J]. 体育科学, 2020, 40(6):24-31.
[43] 张强峰, 孙洪涛, 颜亮. 核心素养视阈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 51(8):68-73.
[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7 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114.
[45] 季浏.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推进过程中的疑惑、问题和回应[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 35(4):359-370.
[46] 蔡瑞金, 薛小安, 胡斌, 等. 运动负荷与反馈方式对高中生体能与体育学习积极兴趣的影响[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 53(6):79-85.
[47] 武海潭, 季浏. 体育课不同运动负荷对初中生肌肉适能和心肺功能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 38(5):708-711.
[48] 季浏. 突破关键, 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 37(3):249-256.
[49] 周珂, 张伯伦, 乔石磊, 等. 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大单元教学现实之需、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 35(1):32-39, 56.
[50] 孔年欣, 柳鸣毅, 敬艳, 等. 英国青少年体育教育跨域治理经验与启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36(6):690-703.
[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 (2020-09-21)[2025-01-10].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52] 李游, 李笋南, 张少杰. 卓越体育教师的内涵厘定、问题溯源与培养策略[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6):89-97.
[5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EB/OL]. (2017-10-10)[2025-01-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795/201711/t20171102_318281.html.
[54] 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3:4.
[55] 朱传耿, 郭修金, 王凯, 等.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研究[J]. 体育学研究, 2023, 37(1):1-14.
[56] 张文鹏. “双减”之下做好学校体育亟需一副 “五色”药[J]. 体育学研究, 2022, 36(3):111.
[57] 黄力生. 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演进与发展历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3(5):87-90.
[58] 刘欣然, 张宇强. 新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史的认知向度、流变历程与价值意涵[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 34(5): 491-500.
[59] 周坤, 王华倬, 高鹏.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 33(3):233-240.
[60] 李雯婷.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构建[J]. 教学与管理, 2013(33):92-94.
[61] 梁凤波, 毛振明, 程天佑, 等.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3)目标: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8, 52(7):82-87.
[62] 甘琼. 基于体育学科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关系论证、导出逻辑与设计策略[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36(3): 286-293, 333.
[63] 周珂, 官桐, 周艳丽, 等. 从学习进阶到内容重构:基于情境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的内部构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36(1):68-77.
[64] 周珂, 官桐, 张伯伦, 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中核心素养、结构化、情境化:要义阐释与关联表征[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4, 39(3):295-301.
[65] 张文鹏, 吴安月, 陈一林, 等. 从问题到实践: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4, 39(3):302-308, 317.
[66] 季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突出的重点与主要变化[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10):54-59.
[67] 于素梅《.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新要求、新挑战、新课堂[J]. 教育评论, 2022(5):36-41.
[68] 荣俊杰, 阎智力. 逆向教学设计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 51(12):75-79.
[69] 尚力沛. 论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的实施程序与实现策略[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 34(2):198-205.
[70] 黄甫全.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
[71] 丁文, 梁枢.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研究[J]. 体育与科学, 2022, 43(3):39-43, 49.
[72] 段锐, 马廉祯, 王松涛. 高质量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时代性、问题域、落脚点[J]. 体育学刊, 2024, 31(2):74-81.
[73] 张丽军, 孙有平. 我国体育教育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范式与行动方案的确立[J]. 体育学刊, 2022, 29(6):118-126.
[7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文件汇编[G].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5.
[7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 (1999-06-13)[2025-01-10]. https://www.nmg.gov.cn/zwgk/zfgb/1999n_5236/199907/199906/t1999061 3_309013.html.
[7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 (2007-05-07)[2025-01-10].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663655.htm.
[77] 游迎亚, 王相飞, 宋菲菲. 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价值维度与叙事策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1, 55(5):12-19.
[78] 王子怡, 兰薇. 中华体育精神:演进逻辑、时代使命与弘扬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 2024(8):22-27.
[79] 钟秉枢. 问题与展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 44(10):5-12.
[80] 王健.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3, 62(6):166-178.
[8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 (2001-05-29)[2025-01-10].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0920.htm.
[82] 余胜泉, 胡翔. STEM 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 21(4):13-22.
[83] 张丁毅, 唐炎, 辛飞, 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含义、现存问题与改进策略[J]. 体育学研究, 2023, 37(6):60-69.
[84] 王淑娟. 美国中小学项目式学习:问题、改进与借鉴[J]. 基础教育课程, 2019(11):70-78.
PDF(1369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Sections
Recommended

/